Zinio Reader: 投資股市常賠錢 機器人理專成救星


歡迎光臨Wealth Magazine 財訊雙週刊 Zinio,期待與您分享佳作!

革命性的閱讀體驗。
盡享數位體驗: www.zinio.com

投資股市常賠錢 機器人理專成救星



財經部落客麥道森分享體驗

投資股市常賠錢 機器人理專成救星

機器人理財顧問在國外流行一兩年了,台灣投資人一定很想知道機器人到底多會理財、真的能夠賺錢嗎?財子學堂專欄作家麥道森以實際體驗的心得告訴你答案。

文/周思含

打從金融科技(FinTech)成為新顯學,此後不論是科技或金融業者,都爭相打著FinTech旗幟迎接數位金融時代,機器人理財顧問就是在如此天時地利中竄紅。可惜的是,目前台灣並沒有「正宗」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,瑞銀推出的類機器人理財顧問又不如國外「零元也能開戶」般親民,至於國外平台,又僅限持有美國護照才能使用,台灣投資人想「聞香」還真是不得其門而入。

對於FinTech領域有相當程度鑽研的財子學堂專欄作家麥道森,分享親身體驗創立於二○一二年的「類」機器人理財顧問平台SigFig的經驗。

診斷建議面面俱到

省管理費、降低波動、分散風險

當時麥道森手頭上共有三個美股帳戶,他發現,透過CNN Money Portfolio這個平台,可以將所有帳戶的資訊整合。而該平台與SigFig有合作關係,其中「理財醫師」的功能,可以針對帳戶資訊,分析用戶的理財行為,例如:用戶平時和哪些券商往來、曾經買賣過什麼資產,甚至也可以從交易資訊判斷投資屬性,進而給予理財建議;如果需要更詳細的諮詢,還可以填寫問卷再做進一步分析。

麥道森發現,若按照理財醫師的初步診斷,竟能省下一筆管理費;好奇心驅使他迅速填妥問卷後,理財醫師給了一張資產配置圖表,經過麥道森研究後認為,若以十年為投資單位,理財醫師給的建議真有不少好處,舉凡波動度降低、費率下降、分散性佳、閒置資金少,理財醫師各方面都兼顧到了。

如果用戶對以上的使用體驗感到滿意,只要按下「同意」鍵,就可以立即線上開戶,並移轉帳戶至機器人理財顧問公司。雖然最後受限於國籍,麥道森沒能成功開戶,但也因為這樣的體驗,讓他更加肯定機器人理財顧問勢必形成風潮,因而開始研究各家平台的服務內容。

一四年普遍被視為「機器人理財元年」,因為該年美國嘉信證券(Charles Schwab)推出免費機器人理財服務,使其管理規模在短短一年內就達到15億美元(約500億元台幣),成功帶起這股風潮。

至於投資人最關心的績效問題,麥道森指出,機器人理財顧問的資產配置原則,理論上是以指數化投資為基礎;而向來推崇指數化投資的他,從一四年起,便和幾位興趣相投的朋友,例如財經部落客綠角等人,聯合出資100萬元台幣,依照機器人理財顧問的邏輯「做實驗」,觀察投資績效。

「我必須說,成績差強人意。」他們的實驗採用70%靜態指數化投資、10至30%動態投資,截至目前為止,整體績效為負6.1%。麥道森解釋,由於動態投資的標的是石油指數股票型基金(ETF),造成資產虧損四%,因此推估這兩年機器人理財顧問的投資績效應該也是小幅負報酬。

籌資百萬元做實驗

想要超額投報率 就別找機器人

聽到負報酬,投資人第一反應難免有些失望,不過麥道森卻認為小幅負報酬的結果很合理,「學過投資學理論都知道,投資報酬率是無風險利率,還有風險值的利率相加而來,現在主要國家的利率趨近於零,低度資產報酬本來就是正常的,更何況今年以來,部分國家還實施負利率呢!」

部分質疑機器人理財顧問的理由是,這項年輕的產業自誕生以來,市場都是多頭走向,從未經歷過大幅回檔的考驗。對此,麥道森樂觀指出,自從發生金融海嘯後,投資人對於市場的不信任,導致資金從主動投資移轉至指數化投資。觀察近年來只要股市遭遇回檔時,許多低成本、高品質的ETF便持續有資金湧入,而這樣的資金移轉幾乎是不可逆的趨勢;所以就算市場面臨大幅修正,應該也不至於對機器人理財顧問產生衝擊。

誰最適合透過機器人顧問進行理財規畫,麥道森直覺回答:「常在股票市場中賠錢的人。」他認為,追求報酬極大化的人需要承擔太多風險成本,而多數人企圖追蹤長期穩定成長的指數,卻又賺不到錢,問題出在不夠有紀律。因此,這種人最適合把錢交給機器人管理。

台北大學金合系助理教授施懿宸則表示,「長期、小錢、追求穩定,找機器人;短期、大錢、追求報酬,還是讓專業的來吧!」他強調,以機器人理財顧問進行資產配置,最大的目的是避開資產虧損的風險;因此,如果是期待超額報酬的投資人,投資理念與機器人理財顧問背道而馳,就不適用了。



從我的 iPad 傳送

留言

andy blogger寫道…
文章有誤,綠角並非實驗基金成員,藉此更正
andy blogger寫道…
文章有誤,綠角並非實驗基金成員,藉此更正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共同基金診斷Part1

ETF會造成彗星撞地球的災難嗎?

討論:有關與ETF連結的商業模式